中医药文化

    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    中伏后,这菜一定要上桌,比冬天吃还好!

    2021-07-28 来源:李加睿 发布人:李加睿 浏览:

      “冷在三九,热在中伏,除病先机不要溜”“初伏防中暑,中伏除病根,末伏躲老虎。”这些谚语都在提醒大家:中伏是除病根的关键期!

      中伏时高温闷热,且雷阵雨最多,易挟湿。暑湿之气乘虚而入,最易使人心气亏耗,尤其老人、儿童、体虚气弱者,往往会引发苦夏、中暑等病。这时吃点羊肉,能调理身体,有很好的养生功效。

      羊肉的功效

      温阳散寒

      许多人觉得夏天吃羊肉可能会上火,其实并非如此。夏天是人体消耗最大,也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、营养消耗最多的季节,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体质虚寒的人夏季宜多吃温阳的食物

      羊肉味甘、性温,因此夏天适量吃羊肉,可温热身体,祛除寒气,以热制热,排汗排毒,将体内的冬春之毒和湿气驱除。

      暖胃生津

      夏天,冷饮、空调很容易给肠胃带来健康问题。冷饮容易刺激胃肠,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,夏天吃羊肉有暖胃生津的功效

      增强体质

      在中国古代,老百姓就有吃“三伏羊”的说法,“夏天吃伏羊,健康又壮阳”。中医也认为,夏天吃羊肉能够祛寒解毒、补中益气,助元阳、补精血,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,增加高温天气的抗病能力,补充体内的能量。

      夏天吃羊

      最好清炖、少放葱姜

      夏季吃羊肉,首先要注意的就是“降火”,应该采用清淡的烹饪方式。建议尽量采用清炖的手法,避免烧烤等方式。同时在烹饪时少放食盐、葱、姜,避免辛辣燥热的作料。以清炖的方式烹饪,这样羊肉清爽不油腻,味美而鲜,可以在补充人体元气的同时避免上火。

      炖羊肉时,可先用羊腿骨、脊梁骨大火炖半小时,成奶白色汤后捞出汤骨,再将洗过的羊肉放入锅中,加入葱、姜小火炖制。

      羊肉+萝卜

      平衡解腻,最般配

      羊肉的“绝配”,非萝卜莫属。一方面,荤素搭配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。另一方面,萝卜性寒凉,能润燥清火、去油腻、有助消化。

      【材料】

      萝卜500克,羊肉250克,植物油、料酒、酱油、盐、白糖适量,葱、姜少许。

      【做法】

      1、将羊肉、萝卜洗净切块,分别焯水备用。

      2、锅内放入油,油热至七成时,加白糖,用铲子不断地搅拌至糖冒泡时,放肉翻炒,待肉均匀上色后,放酱油,同时放葱段、姜片。

      3、盖上锅盖炖5分钟后放入热水,用大火炖开后,放料酒,改为文火炖。待肉六成熟时,将萝卜倒锅内,放盐,把肉和萝卜炖烂熟即可。

      羊肉+豆腐

      清热、泻火、除烦

      一些人一旦饮食生冷就会腹痛腹泻,或胃脘冷痛、腰膝冷痛。出现这种情况,可以每周吃几次羊肉炖豆腐。

      羊肉性甘温,能补虚益气、温中暖下,促进血液循环。豆腐能益气宽中,生津润燥。吃羊肉时搭配豆腐,能起到清热泻火、除烦、止渴的作用。

      【材料】

      羊肉60克,豆腐两块,生姜15克。

      【做法】

      将羊肉煮至八成熟时,加入生姜、豆腐,煮熟后调味食用即可。

      温馨提醒

      羊肉是温性补品,温阳祛寒,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,比如阳气旺盛内热重、阴虚内热、湿热体质,以及患感冒的人不宜食用羊肉,否则易助热伤阴,动火动血,加重病情。

      版权声明  

      本文选自网络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