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聚焦

    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聚焦

    得了皮肤病,什么都不能吃?错了!教你精准忌口

    2022-05-23 来源:zcy 发布人:zcy 浏览:

      不少中医主张“忌口”,尤其是皮肤病患者。但其实,并不是所有的皮肤病患者都必须要“忌口”!哪些皮肤病需要忌口?如何忌口?开远市人民医院皮肤诊疗中心主任纳猛带你了解。

      哪些皮肤病要忌口

     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,是否需要忌口,就要先明确判断疾病的加重、复发,是否是“发物”——可以引发疾病或导致宿疾发作或加重的食物所致。

      许多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就和食物没有太大关系,比如鱼鳞病、表皮痣、手足癣、疥疮等,这些皮肤病患者就无须忌口。

      比较常见的需要忌口的皮肤病有以下几种:

      1.痤疮、脂溢性皮炎、酒渣鼻:忌食刺激性食物,如酒、葱、蒜、辣椒等;忌多脂多糖饮食,如咖啡、浓茶、白酒;少食油腻、甜食、火锅、烧烤。

      2.痤疮、毛囊炎、疖、痈等感染性皮肤病:忌食辛辣油腻及羊肉、虾、蟹等。

      3.风疹、水痘、单纯疱疹、带状疱疹:忌辛辣、肥甘厚味。

      4. 接触性皮炎、湿疹、荨麻疹、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: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,怀疑对哪种食物过敏就忌哪种。

      5.银屑病、皮肤瘙痒症:忌食辛辣、狗肉等发物和酒类。银屑病饮酒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及海产品后使病情复发,或加重的情况屡见不鲜。皮肤瘙痒症的病人,若食用刺激性食物,可增强味觉反射弧,引起反应性血管扩张、充血、皮肤发红,病情加重。

      6.冻疮、脉管炎、雷诺病患者:应忌食生冷瓜果,多食一些温热性食物,如牛羊肉、大枣、板栗、鸡肉及葱、蒜、辣椒、花椒等。

      7.过敏性紫癜:因为感染会诱发加重紫癜,所以忌食辛辣食品,戒烟酒等。

      8.光敏性皮炎、多形性日光疹、慢性光化性皮炎等疾病:建议患者不吃泥螺、苋菜、紫菜、胡萝卜、芹菜等食物,这些食物会增加身体对紫外线的敏感,进而诱发或加重疾病。

      皮肤病忌口

      讲究选择性

      此外,皮肤病忌口讲究选择性,不能盲从,不可道听途说。

      有的皮肤病患者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,什么都忌,不吃肉、蛋、奶,导致营养不良,对疾病的康复更加不利。

      还有的患者道听途说,抱着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的心态,在受外伤或进行激光术后,不吃酱油、姜等食物,怕长疤痕和色素沉着,其实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说法,人体的色素代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,并不能靠不吃某些东西来避免。

      具体的忌口食物种类,需要通过测试来发现。

      如何确定

      需忌口的食物

      想要搞清楚具体需要忌食的食物,也就是寻找过敏原,一般使用两种方法。

      一种是到医院的皮肤科进行食物不耐受试验(食物过敏原检测),此试验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出大部分易引起人体过敏的食物。

      另一种则是食物记录法,就是将所吃食物种类、时间与过敏症状发生关系,作详细记录,通过分析来确定致敏食物。具体方式为:先吃清淡食物,然后每4~5天增加摄入一种食物的方法来检测,加到哪种食物时发生过敏症状,即可证实是它所引起的过敏。一般要注意症状发生前12~24小时内的饮食。

      总而言之,生病是否要忌口,如何忌口,需在科学的检查后,由医生根据病情来给出答案,切不可擅自进行,以免得不偿失。

      谈谈忌口

      看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:“忌口真的有必要吗?”

      当然是有必要的!忌口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。

      饮食忌口是在中医营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。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就说过:“所食之味,有与病相宜,有与身为害, 若得宜则宜体,害则成疾,以此致危。”

      广义的忌口可以笼统地概括为——为健康考虑的所有的食物禁忌:

      ①食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;

      ②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;

      ③为避免病情复发而忌食某些发物。

      狭义的忌口则是指病人患病后,为了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在饮食方面的禁忌。即病中的忌口。

      病中的忌口, 一方面与服药有密切的关系,也就是药后忌口,比如忌食生冷等。另一方面是要注意与病情的关系,要针对疾病的寒、热、虚、实、表、里、上、下、五脏六腑等病因、病位、病性诸方面,结合食物的性、味全面考虑,凡于病不利的饮食皆为所忌。

      且,不止中医,现代医学在一些常见病、急性病也有着非常严格的饮食禁忌,也是一种忌口。

      可以说,忌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疾病的复发和加重的几率,甚至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。

      版权声明

     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